五大因素兩項控制
由該大學教授、作物科學家fredbelow主持的,來自伊利諾伊作物生理學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第一次對美國玉米帶的產量差距進行了估算。
他們首先將玉米產量差距定義為同一塊地上的農民實際產量和潛在產量的不同。為了量化這一差距,研究人員研究了五種不同的管理因素在玉米大豆間植實驗中的組合方式,或單獨使用或累加使用,以確定它們在產量上的影響。
通過運用集約管理系統,包括增加植物種群、轉基因(bt性狀)抗蟲、含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平衡作物營養(yǎng)(磷硫鋅)和補充側穿氮,研究人員發(fā)現,與采用標準管理系統相比,集約管理系統模式下的玉米籽粒產量增加了28%。這項研究表明,通過采取商業(yè)性可用技術和雜交種,可以使伊利諾伊州的玉米產量提高約28%。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沒有任何單一因素或技術可以促使作物產量增加。相反,它是持續(xù)性觀察以上因素共同作用,通過疊加性效應來獲取產量最大化的結果。所有的因素,除了植物種群,對于最大化產量和縮小產量差距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的研究目的是,確定哪些帶有共性的管理實踐法是提高玉米產量最有效的方法。”該研究論文的合作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兼職教授、伊利諾伊州玉米種植協會水質研究主任lauragentry說:“我們希望了解,如果分別使用‘傳統’和‘先進’的管理方法,包括各種農藝措施,會帶來什么不同。”
這項研究的設計是一個不完整的析因設計,通常被稱為加性/減性研究。該設計需要應用五個管理因素,即植物種群、轉基因性狀、殺菌劑、氮素肥力和磷硫鋅肥力(傳統的和先進的)。這項設計使用兩項重要的控制處理:高新技術,保證所有管理因子應用于先進水平;傳統方式,保證所有管理因子應用于較低水平。
“減性處理”是通過保持單一因素在較低水平而其他因素在先進水平的方法。類似的,“加性處理”則是通過保持單一因素在先進水平而其他因素在較低水平的方法。
關鍵性結論的得出
這項研究還能讓研究人員作出關鍵性的比較。觀察某一因素作為低產出的傳統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和作為高水平產出的先進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時的表現,以此評估各技術要素的屈服值。
田間試驗是在2009年和2010年生長季時進行的,地點在香檳分校的作物科學研究教育中心和伊利諾伊州南部的dixonsprings研究中心。
除了要確定簡單的產量影響,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各因素對穗粒數和穗粒重的影響。他們發(fā)現,每當一個先進因素從高技術管理系統中隱去后,穗粒數就會減少一些。穗粒重則只是一直受到含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影響。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xù)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huán)球糧機網 http://www.weddingmemo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