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連通寬域網,小車開進小村莊”。這是村民劉大伯家門上的一副春聯(lián),也是他一家目前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想當年,農村人是何等地羨慕城里人,羨慕他們在家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上網,開著小車無拘無束地自駕游。“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眨眼間,電腦、小車已走進農村的千家萬戶。聽劉大伯講,他家去年承包果園賺了20多萬,買了一輛夏利轎車。農閑時,他們一家也像城里人一樣,開著自家的小車,到處游山玩水,盡情飽覽祖國的壯麗河山,開闊心胸陶冶情操,生活品質得以提升。為了讓生產的水果銷路暢通,賣個好價錢,劉大伯的女兒還在網上開了網店,平時加強與外界聯(lián)系。現(xiàn)在,她家生產的桃子、香梨、柑橘等水果暢銷省內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往來快捷車達千村萬寨,出入隨意情送四面八方”。這是大舅家門上的一副春聯(lián)。大舅現(xiàn)在是一名個體客運司機,平時開著自家的客車來往于鎮(zhèn)上與村子之間。遙想十年前,村子通往鎮(zhèn)上的狹窄土路,像一條起伏的長蛇,彎彎曲曲,高低不平。晴天,路上曬得硬邦邦的,時而一陣風來,塵土飛揚;雨天,稀泥爛滑,舉步維艱,稍不留意就會摔個嘴啃泥??芍^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團糟”。人要是坐著車子行走在路上,那可是一路顛跛,像在海上沖浪一樣,時而躍上浪尖,時而又跌下深谷,弄得渾身像散架般,苦不堪言。土路變成平坦的水泥路,對家鄉(xiāng)人來說,實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夢想也有變成現(xiàn)實的一天。前幾年,為支持新農村建設,國家實施公路“村村通”工程。很快地,鎮(zhèn)口一條光潔寬敞的水泥路直通村里,而且村村之間也是水泥路相連。村口新建了公交車站臺,出行更加方便,在家門口坐車就可直達市內。摩托車已取代自行車,走進了千家萬戶,少數(shù)先富起來的家庭還購買了農用汽車和小轎車。以前坐車從村里到鎮(zhèn)上要1個多小時,現(xiàn)在只需要20多分鐘。下雨難行路已成歷史,出門不問天即入坦途。春節(jié)前幾天,天上一直飄著小雨,但我無論串門到哪家哪戶,皮鞋幾乎都沒沾上泥水。沒想到老家的路會這么干凈好走,以前一下雨就要穿膠鞋的日子看來要成為歷史了。
“喜駕鐵牛奔盛世,輕彈琴瑟迎新春”。在三叔門前,我看到這樣一副春聯(lián)。三叔是一位民間藝人,農閑時喜歡拉拉二胡,吹吹嗩吶,自娛自樂。“現(xiàn)在購置農機國家有補貼,趁著這好時機,咱也買了臺聯(lián)合收割機,農忙時忙完了自家的再為鄉(xiāng)親們服務。”三叔樂呵呵地說,“現(xiàn)在種田可輕松了!耕田有大中型拖拉機、手扶拖拉機、耕整機,排灌有抽水機、潛水泵,蒔田有插秧機,割禾有聯(lián)合收割機、割曬機、機動脫粒機,稻谷加工有碾米機、粉碎機、礱谷機、組合米機。咱們農民真是趕上了好時機。”談起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變化,三叔如數(shù)家珍。曾幾何時,家鄉(xiāng)人還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耕田不用牛”曾經是人們心中的美好幻想。現(xiàn)在,家鄉(xiāng)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基本實現(xiàn)了由手工勞動向機械化的轉變。豐收時節(jié),農家鋒利的鐮刀早已銹蝕斑斑,光榮退休,一臺臺聯(lián)合收割機轟轟隆隆縱橫馳騁在田間,向世人訴說著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有句順口溜:十億農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跳舞。過去農民的生活習慣不是在地里勞動,就是坐在家里看電視,甚至聚在一起賭博、打麻將。現(xiàn)如今,村里建起了公園。早晚到公園鍛煉、娛樂、休閑,慢慢成為許多農民新的生活內容和習慣,農民的素質也一點點提高了。”據(jù)三叔介紹,村里建的公園可漂亮了,完全可以和城里的公園媲美。公園里楊柳依依,鮮花叢叢,小路彎彎,清水潺潺,還配備了單杠、雙杠、踏步機等健身器材,石桌上刻有象棋盤。群眾自發(fā)組織起秧歌隊、舞蹈隊、太極拳隊、曲藝團隊,每天在公園里活動。清晨,人們有的打太極拳,有的抻單杠,有的在報欄前讀報;晚上,閃爍的燈光下,有人在一起吹拉彈唱,有人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還有人在亭子下拉家常。農村公園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去年咱們自己編了一個節(jié)目,參加鎮(zhèn)里舉行的文藝匯演,還獲得了銀獎呢!”提起獲獎時的情景,三叔仍歷歷在目,樂得眉飛色舞。
“免皇糧國稅為農民減負,發(fā)糧食補貼讓農家增收”。這是種糧大戶李大叔親筆寫的春聯(lián)。談起現(xiàn)在農村的光景,李大叔興奮得兩眼放光。“如今的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種糧不納稅,國家反倒發(fā)補貼,農民種糧真是越種越有勁!” 遙想當年,由于種田負擔重,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導致田地大量拋荒,無人耕種,田里到處長滿齊腰深的野草。2004年,國家為讓農民共享改革成果,實行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免除農業(yè)稅,農民耕田不用再交“皇糧”,延續(xù)了幾千年的“農賦”劃上句號。隨后,農民種田國家給予補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學雜費。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繼出臺,給農村注入了活力和動力。一些在外謀生的農民敏銳地抓住機遇,放棄他鄉(xiāng)的工作或者生意,義無反顧地返回家鄉(xiāng)種田。以前,讓別人幫忙種田,一畝田還要倒貼幾百元?,F(xiàn)如今,誰還敢說不要田?伴隨著隆隆的機聲,往昔丟荒的田地重新披上綠裝,重新點燃農民的希望。當然,他們不再單一地種植稻谷、小麥,還種下了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經濟作物,與市場需求緊密掛鉤。不過,稻谷、小麥仍是主要農作物。李大叔一家去年種了一百多畝地,純收入10多萬。用他的話說,在家種地,又自由,又來錢,還可照顧父母和小孩,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糧補機補肥補助農民幸福,醫(yī)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這是我老家門前的一副春聯(lián)。“現(xiàn)在小病有農合,不愁;大病得統(tǒng)籌,無憂。新農合真好!”當過教師的父親告訴我,鄰居馬大爺因股骨頭壞死住進了醫(yī)院。按大病統(tǒng)籌的政策,花費5.6萬元,報銷了4萬元。因為有了新農合的好政策,一下子省了4萬元。“現(xiàn)在村里困難的家庭都給辦理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保障了。我和你爸,每人每月可各領取55元的養(yǎng)老金。沒想到一大把年紀了,竟像城里人一樣,過上‘領工資’的生活了。”母親在一旁樂得眉開眼笑。母親說領“工資”的事,是政府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政策,女村民年滿55周歲,男村民滿60周歲都可以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你爸當了9年兵,現(xiàn)在上面每月補貼180元,加上養(yǎng)老金一個月就是近300元,夠基本的開銷了。和以前相比,如今的生活真是比蜜還甜啊!”母親說,她不知多少次從夢中笑醒呢。
“村新路新措施新新風陣陣,國好家好決策好好運連連”。一副副春聯(lián)讓我應接不暇。大紅的春聯(lián)貼在門上,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一家家門上的春聯(lián)道出了新農村的大變遷。觀春聯(lián),字字情濃;品其味,津津樂道。過去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飛速發(fā)展的十年,是一個先進政黨不斷與時俱進、執(zhí)政為民的生動見證。目前,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將選出新一屆領導集體。人們也希望看到對農村有更加優(yōu)惠的政策出臺。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有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在10年后,20年后,還會有更多的幸福生活伴我們同行……